
鼓曲是曲藝中的數以百計的唱故事的曲種的總稱。天津除京韻大鼓外,還流行"梅花大鼓"、"京東大鼓"、"西河大鼓",各自都有著名的流派和著名的演員。
演變歷程
東漢的說書俑,脅下夾著一面大鼓,手舞足蹈,神采風揚,顯然是在作藝。他以大鼓擊節,但未表明其他伴奏樂器。如果論定它為鼓曲類的源頭,仍嫌證據不足。
宋代說唱藝術盛極一時,涌現了許多唱的形式。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鼓子詞是北宋趙德麟《候鯖錄》里的《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詞》,原作者不詳,據文字推測,可能出自文人手筆。
到了明代,就出現了與今天大鼓相同的鼓詞,最早的當推明末《大唐秦王詞話》,又名《秦王演義》。名為“詞話”,實際上是鼓詞。它的韻文采用了十字句的形式。
清代,鼓曲藝術盛極一時,涌現了大批技藝卓絕的鼓書藝人。
專業課程設置:
身訓、視唱練耳 、古典文學賞析、聲樂訓練 、曲藝概論 、曲藝史 、臺詞 、鼓曲表演 、曲藝文本創作等。
鼓曲——培養掌握相聲、快板、喜劇小品、鼓曲演唱、曲藝伴奏等曲藝表演基本理論和表演技巧,既可以從事專業表演,也可以承擔群眾文化藝術的輔導教學工作的曲藝表演專業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