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,形成于清道光年間(1821—1850),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。流行于河北、天津、北京以及山東、河南、山西部分地區,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。2006年5月20日,河北梆子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藝術流派
從河北梆子的形成到興起,其間曾出現過三個大的藝術流派。一支為直隸老派,一支為山陜派,這兩派統稱為京梆子。在這兩派之后,又產生了一個直隸新派,標志著河北梆子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。每種流派都對河北梆子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。
唱腔分類
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、旦、丑三行。屬于生行的小生、武生、基本都用老生唱腔,但不唱大慢板;屬于旦行的花旦、刀馬旦、彩旦、老旦等則用青衣唱腔,亦很少唱大慢板;凈行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基本板式,有小慢板、二六、尖板、流水四種,但不甚完備;丑行也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唱腔,除無大慢板外,其他板式俱全。
行當角色
河北梆子分為生、旦、凈、丑四行,在不同行當中,其表演藝術各有特點:
生行分胡子生、小生、武生。胡子生在生行之中占首要位置,又分文胡子生(重唱功)、脆胡子生(重做功)、武胡子生(重工架)三種;小生分文小生、武小生、窮生、娃娃生幾種;武生分長靠武生、短打武生。1888年梆子、皮、黃合演以前,河北梆子的武生行還沒有獨立,梆、黃合演之后,在京劇影響下,武生逐漸從各行中分離了出來,成為獨立的行當。
旦行分青衣、花旦、武旦、老旦、彩旦五類。青衣,又稱“正旦”,在劇中多穿黑色服裝,但在少數傳統劇目中也有穿白衫的青衣?;ǖ?,由于表現人物性格類型比較多樣,因而又有閨門旦、耍笑旦、摔打旦、潑辣旦、小旦之分;武旦又分兩種,挖掘靠架武生的,謂之“刀馬旦”,具有短打武生特點的,謂之“夜叉旦”。彩旦以往均由丑行兼演,屬丑行,有了女演員后,改由女性扮演。
凈行分大花臉、二花臉、武花臉、零碎花臉四類。在大花臉行中,又分黑頭、白奸、紅頭和凈生(花臉老生)四種,每種都比較側重唱工。特別是花秀老生(凈生),為河北梆子特有,扮相素臉、白滿髯,近似老生,但唱念及表演程式卻是花臉路子。二花臉,重做工,又分架子花臉、武花臉、零碎花臉。
丑,又名“三花臉”、“小花臉”,分文丑、武丑兩大類。在文丑中,又有袍帶丑、道袍丑、腰包丑、神鬼丑、老丑等;武丑,又名“開口跳”,也是梆子、皮黃合演之后的產物。武行在做打上又分英雄將、斗將兩類,習慣上稱前者為上手,后者為下手。此外還有雜行,包括旗卒、鑼夫、傘手、報卒、車夫、轎夫、家奴、院公、丫環、彩女、龍套等。
基本功、毯子功、把子功、身段、唱念、劇目課、樂理、視唱練耳、劇目賞析、藝術概論等。
河北梆子表演專業——培養具備河北梆子表演方面的能力,有較扎實的基本功,掌握基本戲曲理論知識,能在專業文藝團體、藝術院校等相關部門、機構從事戲曲表演、教學等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。